黄山毛峰网
新茶上市

龙池香尖

首页 > 安徽茶叶 > 正文
日期:2020/2/9 16:33:44
一、简介

龙池香尖,安徽省怀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其产地位于龙池尖及周边一带,故得名“龙池香尖”,又名“龙池尖茶”。

龙池香尖

二、历史发展

龙池香尖茶制作始于宋代,位于皖西南、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大别山南麓前沿的怀宁县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深厚灿烂。据考证,怀宁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天监之际,齐梁名僧、梁武帝“国师”宝志和尚在怀宁境内择山建寺,布道讲经,所到之处大授山民种茶制茶之技艺,教导山民以茶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由此怀宁种茶、采茶、饮茶风俗广为流传。

隋开宝年间禅宗三祖僧璨自多智山东行,来至怀宁龙池尖一带布道说法,在当地传授群众茶技、茶道。禅宗三祖的到来,使怀宁县域内的制茶工艺又有大的长进,茶叶品质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厚重的产茶历史,造就了怀宁人纯熟精湛的制茶技艺,造就了怀宁民间世代传承的饮茶习俗,浇灌、滋润了黄梅戏(原名“采茶戏”)在怀宁的发源、发展,也为龙池香尖制作、发展奠定了技艺基础和人文环境。

龙池香尖的制作始于宋代。据当地族谱等史料考证,元代末期,来自茶乡庐山的江西富户陈氏家族为避兵患四处寻找宜居之地,最终寻到今清水河源头的官山、旨田一带(两地现合并为龙池村)。清水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经珠流河流入皖河,再自西北向东环绕怀宁中部,加之周围山间的观音洞、皖埠等水库和白洋湖、冶塘湖、石门湖调节小气候。每年的冬春季,由长江经皖河吹来的西南风和从岳西、潜山、太湖南部诸水吹来的东北风在此交汇,盘旋于龙池尖周边一带上空,形成了一道道漩涡,成就了龙池尖一带云雾笼罩、多漫射光的独特地理环境,空气分外清新、洁净,周围山葱茏,水悠清,鸟语花香,环境醉人。

陈氏族人见此处水气袅袅,觉得是个福地,取名“紫烟冲”(紫气东来之意),遂就地定居,“置田园,筑室庐,乐躬耕”,开山辟场,利用本地天然野生茶种,广植茶树。陈氏先祖还遣派子孙多人,赴多智山拜师学艺,学习贡茶制作技艺。后又经过陈氏家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处精华,种茶、制茶技艺相当纯熟精湛,于宋初创制了龙池香尖这一地方传统名茶。因产地内龙池庵、正觉庵、云隐庵、库岭庵等古寺名刹众多、香火旺盛,创制之初,该茶以优异独有的清雅高郁花香味等品质特色被用于礼佛敬佛、招待香客,由此被世人认知、世代流传。

清末民初,怀宁龙池尖及周边一带,大多数居民都以种茶、采茶、制茶、贩茶为生,所产之龙池香尖送至省城安庆,专供省、府、县官署之用,余者则通过茶行、茶号、货栈行销安徽省内外,产品历来供不应求。据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顶下。”古往今来流传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这足以说明它的品质之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改善龙池香尖品质,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怀宁县有关部门先后多次邀请安徽农大茶叶系田兴农、童宗寿、舒庆龄教授和安徽茶叶研究所汪春国、唐明熙等知名专家亲临指导,在传承保留古老精湛核心制茶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以现代化机械加工替代传统手工制作,并增加了压扁制作工艺,增强了产品耐泡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龙池香尖整体品质得到了提升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绿亮,香气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成朵。

三、产区分布


龙池香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为怀宁县清河乡、江镇镇、洪铺镇、黄墩镇、石镜乡等5个乡镇18个行政村。地域范围:东经116°41'29″~116°53'08″、北纬30°27'30″~30°38'15″。目前种植面积553公顷,年产量124吨。

龙池香尖茶产区坐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溪泉纵横,终年云雾笼罩,海拔400米上下的龙池庵附近的双尖山周围。生态环境优越,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以施农家肥、沤肥为主,茶树生长健壮,病虫害受天敌和环境制约,不使用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气,色泽翠绿,故取茶名“龙池香尖”,属怀宁县绿茶中珍品。

怀宁县处于长江平原区的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湖泊亚区。长江东临,大沙河界北,皖河贯穿西南。大别山南麓余脉分两支进入县境。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点。多山地的地理特点,适宜的气温气候,充沛的降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龙池香尖的优良品质。清河乡地处山区,海拔较高,茶叶“龙池香尖”是当地传统农产品之一,主产于清河乡龙池尖山及周边一带的浅山区。

四、品质特征


适制龙池香尖(龙池尖茶)的当地传统茶树品种。

龙池香尖(龙池尖茶)以形扁似矛,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高郁,香气清雅,滋味醇爽,叶底匀整绿明而闻名。龙池香尖于清明前后开采,选用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鲜叶柔嫩、肥壮、多毫。制作工艺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杀青和做形都在电炒锅中进行。烘干使用烘笼,分初烘复烘两次进行,下烘后稍经摊凉进行拣剔包装。

龙池香尖

五、干茶标准

1.外在感官特征: 龙池香尖外形形扁似矛,芽叶壮实,绿润显毫,匀净;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芽叶壮实,嫩匀绿亮。 
2.内在品质指标: 水浸出物≥36.0%,粗纤维≤10.0%,总灰份≤6.5%,碎末茶≤3.0%,水份≤7.0%。 
3.安全要求: 产品安全符合GB2762、GB2763的规定。

龙池香尖

六、加工工艺

(一)工艺流程:鲜叶摊凉→杀青→理条(做形)→摊凉→烘干(辉干)。

龙池香尖杀青

(二)工艺要求:
1.鲜叶摊凉:摊凉厚度≤5厘米、至叶色暗绿,叶子柔软为适度。
2.杀青:温度180℃—200℃,翻炒至叶色变暗。
3.理条、做形:手工制作杀青中后期,叶色稍暗即可理条做形,锅温80℃至50℃。
机械理条做形,理条机温度150℃,投放杀青摊凉叶,理条时间2.5—3分钟。理条后摊凉0.5—1小时,随后做形。做形温度控制在120℃,投压定型1—2分钟,八成干即可出叶摊凉。
4.烘干(辉干):初烘温度80℃,下烘后摊凉1小时,再复烘,温度保持在60℃,烘至足干,含水率≤5%。

炒制龙池香尖

七、采摘标准


采摘时间:3月底至4月初。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每年采摘特级品的开采时间是“春分”后“清明”前。其余产品均在“谷雨”前后结束。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及采摘标准确定,当适合制作龙池香尖茶的芽叶达到标准的10%以上时适时开采。各等级茶的采摘标准应符合龙池香尖茶产品标准中的鲜叶质量指标。

 

按标准采,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允许捋采、抓采和用指甲掐采。开采要求芽叶完整,大小均匀,无夹杂物,不采雨露水叶、紫芽叶、病虫为害叶、冻伤芽叶、破损芽叶、对夹叶等,并做到鳞片、鱼叶、杂物“三不带”。

 

选用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要求鲜叶做到柔嫩、肥壮、多毫。为确保鲜叶原料优质、匀净、新鲜,刚采下的鲜叶做到用洁净透气的竹篮、竹筐盛装,防紧压、防日晒,及时运回茶厂,用竹匾或竹垫,按芽叶级别及上、下午叶分开薄摊,其间每隔2小时轻翻一次,摊放6小时后方可付制。


八、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龙池香尖地理标志: 

1.生产经营的龙池香尖严格来自登记确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2.已取得登记龙池香尖相关生产经营资质;
3.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4.具有龙池香尖市场开发能力。

使用龙池香尖地理标志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龙池香尖

九、龙池香尖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权利

可以在产品及包装上使用龙池香尖地理标志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可以使用登记的龙池香尖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2.保证龙池香尖品质和信誉;
3.正确规范使用龙池香尖地理标志。 

龙池香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龙池香尖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龙池香尖的质量和信誉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龙池香尖

十、获奖荣誉

1998年,龙池香尖茶获得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颁发的名茶证书;

2003年,龙池香尖茶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第五届《中茶杯》优质茶称号,3月,龙池茶研所所长陈国平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民经纪人”;

2004年,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入选《中国茶叶品牌指南》,陈国平所在的龙池茶叶研究所被评为安徽省“诚信单位”;

2004年“龙池香尖”茶入选《中国茶叶品牌指南》;
2005年荣获怀宁县“信合杯”青少年最喜爱的“怀宁县十大名优产品”称号;
2007年龙池牌茶叶成为首届中国(怀宁)孔雀东南飞文化节指定接待用茶;
2009年“龙池香尖”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0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到龙池茶叶基地录制节目;
2010年和2014年,“龙池”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池香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龙池香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龙池香尖茶多次被推选参加合肥、上海等地农特新优产品展销会,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上一篇:白岳黄芽_齐云道茶
下一篇:黄花云尖
新茶上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