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网
新茶上市

桐城小花

首页 > 安徽茶叶 > 正文
日期:2020/2/21 21:53:47
一、简介

桐城小花,安徽省桐城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是历史名茶,自明清王朝起被封为贡品。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桐城小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二、品质特征

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泽翠绿、形似兰花、芽叶完整、白毫显露;汤色绿亮、香气清鲜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鲜醇;耐冲泡;叶底嫩匀绿明。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色翠汤清、兰香甜韵”。

桐城小花茶

三、茶树品种

桐城小花采用适应本地山区气候条件、适制桐城小花并能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汤清、兰香甜韵”特色的优良品种。优先使用当地龙眠群体种中选繁的良种,可选用大别山区近缘地域选繁的无性系良种,如舒茶早、山坡绿等,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汤清、兰香甜韵”的特色。

桐城小花茶树

四、等级标准


桐城小花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桐城小花形态


项目
指标%
水份
≤6.5
总灰份
≤6.5
碎末茶
≤4.0
水浸出物
≥37.0
粗纤维
≤14.0

五、获奖荣誉

1983年,桐城小花获得经贸部优质产品证书;
1986年,桐城小花在安徽省食品学会的会议上被评为省优质茶;
1986年,桐城小花获安徽省名茶称号;
1991年,“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
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
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桐城小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桐城小花干茶

六、产地环境


桐城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6℃,山区年均气温14.5℃,适宜种茶。

桐城小花茶园

1.地形地貌
桐城地处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别山东南麓,界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与长江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山地坡面开宽,阳坡多于阴坡,坡度一般在20至30度之间,局部坡度达70度。市域国土总面积1546平方公里,其中,桐城小花产区内山地总面积443平方公里,全市水域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区重峦叠嶂,百壑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埠,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良田万顷。

2.气候情况
桐城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6℃,山区年均气温14.5℃,极端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多年平均值36℃,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元月份,多年平均值零下8.4℃;年平均总日照时数1906.7小时;全年无霜期234天;全市年平均降水1262.3毫米左右,山区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

3.土壤情况
桐城市西北部山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酸性岩风化物,土壤pH值5.3左右,土壤深厚肥沃。

4.水源水质
桐城市境内河道交织,形成了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流入长江。茶园生产以自然降雨为主,正常年份年降雨量能满足茶叶生长需要,部分茶园采取自然落差引流浇灌;山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丰富,溪涧网布,水流清澈无污染,富含矿物质,水质中性;产区内有二座中型水库,蓄水量1.2亿立方米。

七、地域保护范围

桐城小花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桐城市所辖大关镇、吕亭镇、黄甲镇、唐湾镇、青草镇、龙眠街道办、文昌街道办共计7个镇(街道)33个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0°39′00″-31°16′00″,东经116°40′00″-117°09′00″。区域边界东起吕亭镇的洪桥村,南至青草镇的铜锣村,西至唐湾镇蔡畈村,北至大关镇的小关村。

桐城小花

八、历史发展


桐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都,远近闻名,其“桐城小花”系列品牌茶叶深得爱茶人士称赞。桐城小花作为盛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北部山区的茶叶,明清时期,伴随着桐城文派的崛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特贡朝廷,属于中国历史名茶。

 

桐城产茶历史甚早,有文字记载即可溯至隋唐,而桐城小花的成名史料证实应在明朝。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孙晋),乞休隐居龙眠山,在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进贡朝迁,称作“椒园茶”,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跻身“贡品”之列。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风物记》云:“茶,山园皆有种植者,惟小龙山方氏龙泉庵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孙氏椒园茶亦佳。”孙鲁山用椒园茶馈赠友人姚孙斐(明末兵部职方司主事),姚赋《孙鲁山贻山园新茶》诗:“俱理山中薜荔裳,多君胜事在茶筐。紫茸手焙调生熟,白绢函题寄色香。活水煮泉鱼眼沸,小瓷注液乳花尝。醒余午后神都爽,蝴蝶休教绕竹床。”由此,椒园茶从“贡品”扩展到馈赠亲友的礼品。产地也扩大到龙眠山双溪、杨家楼(现名杨头)等地。

 

《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桐城小花


《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花”。

 

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龙眠山茶也名声大振,“精茗事者,皆珍异之”。随着茶叶产量大幅度增加,龙眠茶已不能涵盖,故名为“桐城小花”。自明迄今,已有五百多年产制历史。

 

桐城小花茶芽

 

1949年后,桐城市通过引进良种,改造茶园,实行机械化制茶。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叶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确立了山区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

九、采摘标准

桐城小花鲜叶采摘时遵循及时、分批、多次、按标准采摘原则,做到匀、净、鲜。采摘后的鲜叶做好保鲜、防劣变、防污染。及时分级付制。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

桐城小花采摘

十、加工工艺

1.按规范流程清洁化加工
进厂鲜叶做到分级摊放、及时分级付制,严格按照桐城小花加工工艺流程进行规范加工,全程做到鲜叶和在制品不落地,实现清洁化。

桐城小花鲜叶

2.传统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锅炒杀青(分生锅、熟锅)、旺炭火初烘、摊凉、复烘、提香包装。

3.现代工艺
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热风初烘、摊凉、复烘、提香包装。

4.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跟踪记录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管理规章制度、农事活动及加工销售等,可以追踪到茶叶的种植条件、田间管理、分级收获、加工及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全过程。记载各种相关生产活动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做什么、投入多少人工、多少物资、多少成本、怎么做、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和图像等资料。

十一、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桐城小花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实行“品牌、标准、标志、监管、宣传”的“五统一”制度。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1.1生产经营的茶叶符合确定的地域范围;
1.2已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1.3产品严格按照桐城小花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进行的;
1.4具有桐城小花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桐城小花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与登记证书持有人鉴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协议中规定桐城小花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定及包装、标识使用要求,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享有以下权力
2.1可以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2.2可以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展示、展销等广告宣传。

桐城小花礼盒包装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3.1自觉接受登记持有人相关监督检查;
3.2保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规范产品销售;
3.3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使用。

4.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应该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5.农产品标志许可使用人不准将证书转给他人使用。未经登记证持有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

6.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配合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市场检查,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二、茶赋


桐城小花,最经典的辞赋是寒池青莲的【茶赋】

自古泛今,茶道兴盛;茶道精神、纯雅礼和。纯为其本,雅为其韵,礼为其德,和为其道。吾弱年居於乡野,家栽桐城小花茗茶已成园;每至新茶制得,故常邀朋约友,品桐城小花论古谈今;茶性宁静、如潭秋水、洁净高雅、除烦去腻、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新香嫩色,淡绿微黄;煎香烹雪,雀舌蝉膏;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每相品之,欲为所赋。


上一篇:天柱剑毫
下一篇:泾县特尖
新茶上市
大家都在看